周映辰:先贤人格和红色精神的音像塑造——以北京大学美育创新实践为例

2022-06-13 12:10:56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秉承北京大学美育传统,利用北大多学科人文优势,精选饱含先贤人格和红色精神的创作主题,以原创剧目带动音乐剧MFA的教学,加强原创剧目的美育功能,建构音乐剧人才培养的产(创作)、学(教学)、研(研究)一体化,陆续创排了《元培校长》《大钊先生》《刘天华》等大型音乐剧,探索了一条美育创新实践的新路径。作为音乐剧MFA方向的专业负责人,笔者非常注重剧目排演中的技术训练,创作研究中的理念提升和实践过程中的全面拓展,通过先贤人格和红色精神的音像塑造,助力当代美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一、美育理念和培养体系:北大音乐剧MFA的历史积淀和新时代拓展

1916年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次年8月,蔡元培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1919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成立,蔡元培先生亲任会长。中国音乐剧的开创者黎锦晖,就是“北大音乐研究会”的重要成员。1922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这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由此成为全国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形成了重视美育与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新型传统。

近百年后的2012年1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旨趣重在实现音乐剧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倡导中国音乐剧的学术研究和综合实践。2013年9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迎来第一批音乐剧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严格规范的学院专业培养下,他们迅速成为大型原创音乐剧《大红灯笼》的骨干力量。该剧由笔者策划并导演,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担任编剧,可以说这是一次音乐剧本土化的重要实践和探索。主创团队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投入使得本剧一经面世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浓郁的民族美学风格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被公认为是近年来音乐剧本土化创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央视国际频道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向海外进行了专题报道。

从学院教育和美育实践的专业视野看,原创音乐剧《大红灯笼》的成功,使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剧MFA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教学经验,引发了溢出艺术领域的广泛关注。如何在美育创新实践上探索新路成为新时代专业学院美育的聚焦命题。事实上,作为一项成功个案的基础支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实践经验应该有着较为重要和广泛的普适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育及以一体化为特征的教育培养体系。即以美育理念为核心,建构音乐剧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其独特优势首先体现为充分利用多学科条件,探求美育育人的特色路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具有艺术理论、戏剧与影视、音乐学等多学科多专业方向并重发展的综合优势,同时拥有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等若干研究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厚广博的学术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资源。具体到音乐剧MFA的培养,充分借鉴了其它专业方向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式,定位于音乐剧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上,通过精心设置的中西方优秀剧目的排演、表演与导演等实践性课目,配合相关的研究性理论课程,着眼于音乐剧艺术的全域创制、演出和理论批评,拓宽路径,培育能够适应多环节、全链性艺术活动的优秀人才。每年推出的若干小型学生创演作品,创排公演的多部优秀大型原创音乐剧作品,成为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试金石。同时,发挥多学科优势,探求美育育人的创新路径,也逐渐成为北大音乐剧人才培养的独特模式,在中国当代戏剧界、音乐界的艺术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

“道”“技”并重是人才培养的通则,关键是如何在教育和创作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地落实道技的融会贯通。在多学科背景的支持下,包括音乐剧在内的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强调提升专业技术素质,更须注重宽阔的文化视野的养成,把知识基础、艺术匠心提升到观念层面,落实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因此,富有创作力的复合型音乐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学、科研、创作、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积极探索,提炼出一套产(创作)、学(教学)、研(研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北大艺术学院音乐剧MFA专业人才的成功经验。概括地说,道是灵魂,技是手段;以技辅道,道在技中;道技相济,就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二、剧目实践助力育人美育创新助人铸魂

美育是艺术审美实践的教育,美育育人也要在艺术审美的实践中才能真正达成目标。

2015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北大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创排了音乐剧《曹雪芹》。这在多重意义上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音乐剧创作跳出了《红楼梦》原著的既定框架,巧妙吸收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念,选择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所居住的黄叶村作为艺术再造的三个立意点。三个交织的主题呈现方式为这个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提供了崭新的创作视角;与此同时,植入和结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与音乐剧唱法、戏曲唱法相融汇,丰富而完美地体现出中国音乐剧在古典题材创制上的现代审美追求。

音乐剧《曹雪芹》的主要角色全部由艺术学院音乐剧MFA在读学生担任。创排这部作品的教学意义和人才培养功能在于,学生获得了深入研究“红学”经典文本及其跨文本再创造的体验机会。艺术形式的转换,意味着创作主体对于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得有理论认知和创作实践的完整训练。转化和再创本土传统艺术作品的剧目实践,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方面完美实现歌、舞、剧三方面的统一平衡,尤其有着综合训练、深度挖掘和高度提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宽泛点说,这对年轻人才的未来发展、对一般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启示,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2016年5月4日,适逢北京大学“118周年校庆暨蔡元培先生教育改革100周年”,研究中心创作的音乐剧《元培校长》在北大百年讲堂隆重上演。三届音乐剧专业研究生合作倾情创排出演,一时间在文化界、教育界和艺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如何用艺术的形式向青年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元培校长》向艺术界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公演以来,国内主要媒体的报道逾千篇之多,在2014、2015年度共计逾万个评审项目中,唯一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支持、也是历年来的首部高校大型音乐剧项目。该剧所体现的高校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意义还在于,包括北京、上海各地公演的近50场剧务工作,几乎全部由在读学生进行舞台管理和表演安排。在艺术专业实践的同时,拓展培养了学生剧场艺术管理和社会推广的能力。

从剧目内容阐释看,《元培校长》是第一部以北大先贤为主人公的音乐剧,也是第一部以教育家、学者为主人公的音乐剧。作品以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的经历为故事蓝本,串联起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真实故事和人物群像,题材极具吸引力但又非常难以准确把握,特别是如何合理阐释和表达创作主题,使之与当代构成一种历史呼应,无疑极具挑战性。而在形式上用音乐剧来呈现元培校长的伟业,既是艺术的创新,更是艺术的探险。

蔡元培的扮演者汤子星(中国解放军文艺部一级演员)是北京大学2013级的音乐剧硕士研究生,剧中的著名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徐悲鸿等,均由北大音乐剧专业的研究生饰演。学生们接下角色之后,不是先去排练厅,而是都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做功课。不同一般的文献阅读,他们是带着角色意识去沉浸式地学习,去深挖剧中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而且,作为当代的北大学生去演绎百年前的北大故事和人物的荣誉感,化作了艺术创新的使命激励,使得他们更加勤奋刻苦地排练。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也就成为他们接受元培精神洗礼的过程。首演成功,谢幕那一刻,舞台上学生演员饱含的热泪透出了《元培校长》已经内化为他们心中激荡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的2018年4月28日,即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91周年纪念日,历经两年创排的音乐剧《大钊先生》首演于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李大钊、周恩来、陶铸、胡乔木、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革命前辈的后人,都受邀莅临现场观剧。贯穿百余年的中国现代革命史、新文化史以一种激动人心的形象方式,凝结在了前辈后人与主创人员的舞台合影中。

音乐剧《大钊先生》选取了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之前,以军阀刑场绞刑架的这一生命时间点为切口,重述历史、铺陈情感,其间串联起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与贡献,重现了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碧血铸丰碑”的伟大形象。作品以全新的音乐剧结构方式,重构历史、梦想、青春与新时代的关联,集中表现了我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英勇就义这一沉重而壮烈的历史场景。因其题材主题的重大性、艺术创造的新颖性、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历经四年在全国各地持续演出,经久不衰,一再引发各界观众的强烈反响。

正如艺术学院李洋教授所说:“本剧是一部充满了思想含量和现代感的作品。剧作不仅完整呈现了李大钊的革命思想,而且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之间的激辩与争锋。该剧重在精神境界的彰显,既展现了人物生命的质感和丰富,也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作者在导演阐述中写到:“面对古老中国,李大钊先生用热血谱就了一首关于青春的诗篇,一曲关于青春的歌谣,一部关于青春的戏剧。在绞刑架前,李大钊先生从容地选择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此处之所以重点提到“青春”一词,自然是因为《青春》是李大钊先生的名篇,其中的著名段落也在剧中反复吟诵,甚至引起现场不少观众相伴吟诵;同时,还表明了另一层暗含的深意,即革命先辈是用他们的青春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当代北大学子正在用自己的青春来诠释先辈的业绩,用自己的青春来呈现当代的荣光。不同时代的革命“青春” 就这样在舞台上相遇、激荡。青春、革命和信仰主题的艺术初衷成为这部音乐剧培植主创演员们的初心,也成为养育这部戏的思想灵魂。“信仰之花,真理之歌”,这是北大对这部戏的经典概括和肯定评价。北大的许多学生,都会吟唱主题曲《你是一个樵夫》。《大钊先生》使北大先贤复活、重现在了百余年历史的校园中,复活、重现在了当代青年学子的生活和情感中。

《大钊先生》的隆重公演也是音乐剧MFA参与阵容整齐而强大的一次艺术检验及全面体现。参与创排的所有师生,无不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中国发现的美好前景,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不朽贡献的革命先烈。”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大地上,这一鲜明意蕴在音乐剧《大钊先生》的创排和演出过程中有了深刻的灌注和全面的体现。

2021年3月,音乐剧《刘天华》在天桥剧场上演。刘天华是和北大有着深刻交集的国乐大师,以音乐剧的方式表现刘天华的艺术生涯,从形式到内容都堪称中西艺术合璧。1921年,刘天华应邀来到北大任教,他立足本土民乐艺术,中西兼容,推陈创新,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弓弦艺术,也奠定了艺术大师的历史地位。该剧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首次以民族器乐(民族弓弦艺术)为主要音乐呈现样式的剧作,剧中的主要角色及二胡演奏者均为北大艺术学院的在读学生。这一次拓新尝试既在振兴、弘扬国乐的当代发展,也蕴含了北大后人承传、光大前贤艺术人格的内涵。刘天华大师筚路蓝缕、拓荒开路,北大年轻音乐人用致敬前辈的方式,再创了音乐剧的形式,站在世界艺术的高度表达当代艺术的创新意识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使命。

从《曹雪芹》到《元培校长》《大钊先生》《刘天华》,可以看出一条明显的北大艺术教育和创作实践的贯穿脉络,即立足本土、融汇中西,将传统资源、本校资源、红色资源整合、凝练、创新为音乐剧的主题、题材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创制中实践并达到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目标。

三、讲述中国红色故事,塑造先贤革命音像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推进新时代社会文明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不断重温革命先贤故事,缅怀他们在追寻真理、传播真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进程中所彰显的勇气和风骨。这也是音乐剧讲述中国红色故事,塑造先贤革命音像的独特追求。

在音乐剧的学习、创作和研究中,在历年来一场场的演出实践中,北大艺术师生塑造了一系列先贤人格和革命精神的音乐肖像。以原创作品推动美育育人、以演出实践提升技术,道技并举,内外兼顾,继承开拓,发扬创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剧MFA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中国音乐剧的特色发展道路。

笔者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我们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实践创新。这是当代文艺创作最为丰富深厚的资源基础。这是一个需要伟大作品的时代,并且是一个能够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一定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先贤人格的精神,从历史走向新时代,深刻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实力作。北大音乐剧MFA教育,将以此激励自己,在艺术教育创新、美育育人方面进一步努力,为伟大作品的诞生提供高水平的创作和实践人才。

在音乐剧本土化发展四十年后,中国音乐剧已经能够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方面,具备了自身相对成熟的发展条件和基础,而且已经呈现出了新时代音乐剧创制的崭新气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引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们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北大艺术学院音乐剧MFA的教学实践,正是在这方面锚定了目标,投入了主要的资源。以传统经典《红楼梦》为蓝本创作的《曹雪芹》、以民族音乐家的艺术经历为主题创作的《刘天华》,都在本土艺术的当代转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大钊先生》创作,更是对红色主题的呈现方式进行了突破性的实践尝试。剧目创新对提高师生的艺术史修养、推动艺术理念的更新精进、改进表演技术的整体水平等,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层面上,包括道德观念的确立和提高,艺术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北大音乐剧MFA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经验。

在专业培育方面,音乐剧MFA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需要改变本科时期的单一技术训练方法,主要应该在剧目创作中感受、体会具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技巧以及如何运用的基本道理。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吸收、呈现、提高。如前所述,北大音乐剧MFA的人才培养,一方面产、学、研互助互动的创新模式早在2014年就初具形态,近年随着一系列原创作品所取得的成果,剧目品质与教学实践水平已经在全国音乐剧专业领域内达到了领先地位,具有了楷模示范作用。在这过程中,以蔡元培、李大钊为代表的经典人物和革命先贤的精神事迹,成为北大音乐剧创作的底色和特色。实践证明,音乐剧的教学实践和创作活动,在探索音乐剧中国化的实践道路中,也产生了提升专业能力和思想境界的艺术教育功能。这也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和责任目标。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我们仍将继续努力奋进。

作者简介:周映辰,北大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中心主任,音乐剧MFA方向专业负责人,主要作品有《大红灯笼》《元培校长》《曹雪芹》(策划、导演)、《大钊先生》《刘天华》(策划、编剧、导演)等。转自北京大学


010-5368 6668
13488893598

 

关于我们  北京中企育博信息研究院|  京ICP备2020035082号-11 博雅紫荆公开课 官网报名中心
联系人 刘老师 张老师 赵老师  电话:010-5368 6668  传真:010-5368 6668  

手机:13488893598  13488823518  QQ:191135232  邮 箱:liujingli818@163.com




cache
Processed in 0.010348 Second.